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董仲磊&晁 斌:推动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程

    2021-05-13  点击:[]

    推动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

    教育教学全程

    董仲磊 晁 斌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为新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书记王建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要讲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情。”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效果,对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爱国主义凝聚精神力量、让爱国主义焕发时代光芒,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要适应新形势、对标新要求、展现新作为,要聚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积极主动将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心探索大学生易于接受、普遍欢迎、引起情感共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在规律,努力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主体互动、教学流程更新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以“三字诀”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设计

    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情怀,必须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要突出课堂的“活”。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被动学”向“我要学”“主动学”转变;要调整教师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以老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考活力;要打破传统师生角色束缚,在课堂和教学实践中,尝试师生角色互换,探索师生互动方式。第二,要突出教学的“通”。高校思政课教育要覆盖所有大学生,要在思政课教学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开展国情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思政课更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第三,要突出故事的“真”。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学习传统教育资源,还要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建设中涌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疫情防控英雄人物、最美奋斗者、脱贫攻坚模范、“三支一扶”典型、优秀援青干部等先进事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秀人物与奋斗故事,与大学生的生活年代相近,零距离,易于大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本源,激发大学生思想共鸣。

    二、以“三导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教学模式是手段,是加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催化剂”,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是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所思所感的内在要求。第一,案例分析模式导入。要精准选取生活中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制作慕课、微课,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观照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教学方式的启发性、激励性和引导性,能够改变传统思政课纯理论展开的刻板印象,让思政课不再枯燥或过于抽象,以增强思政课新鲜感。第二,讨论互动模式导入。要利用“换位思考”,从网络或社会热议话题出发,让大学生课前做些功课,课堂开展讨论,师生共同阐述观点、理性表达、互相辩论;要激发大学生思考兴趣、鼓励参与讨论,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敢于亮剑的魄力,坚定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要发挥好新兴全媒体工具优势,借力推动大学生在多元虚拟网络中学会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学会分析困惑、解决难题,强化思政课实效性。第三,情境体验模式导入。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创设虚拟教学情境,直观直接向大学生展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场景,让大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主动参与之意。要在学习目标设计中,明确以“组团”形式凝聚众智完成研究报告,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大学生认知情感与渴求知识的好奇心,使大学生在轻松情境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政课吸引力。

    三、以“三转变”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主体互动

    教学主体是核心,是加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者”,推动师生主体同频共振,有助于产生“教”“学”的共鸣。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主体互动,是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要素。第一,转变教师角色。要改变传统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全方位关注大学生成长需要、个性诉求,并帮助大学生学会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注重独立自主能力培养,做到尽力引导大学生而非简单“灌输”大学生。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指导者”兼“伴奏者”角色,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主体,在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同时兼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学习”,让大学生在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辅助教育中成长成才。第二,转变学生角色。要明确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尊重大学生的自主地位,推动师生关系向亦师亦友关系过渡,突出教学中“双主体”平等地位。既要尊重大学生课堂话语权、个体差异和身心相对成熟的特点,又要体现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学风格和学养魅力;既要允许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理有据提出问题,又要在教师指导下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研究能力。第三,转变互动方式。教师要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聚集平台上,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要站稳立场、积极热情与大学生平等交流、答疑解惑,为大学生提供成长规划,利用好网络空间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更加平和、理性地建立更加友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思政课影响力。针对意识形态问题,要理直气壮表明立场、进行思想交锋,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以“三部曲”助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流程更新

    教学流程是必要的,是加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作战图”,能够推动教学目标实现更趋严谨、规范,有助于形成一套管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流程更新,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第一,关于课前序幕曲。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让大学生感受学习内容是有温度的。督促提前复习教学方案、教学PPT、教学视频,做到心中有数;要提醒及时查看授课内容,做好有效衔接;告知学生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内容,做到讨论主题准备充分、能够沉着应对。精心的课前准备,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也为课堂教学提供坚实基础,推动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第二,关于课中进行曲。用心进行课堂教学,让大学生感悟教学过程是有深度的。引领大学生高质量听讲,教师用心授课、学生用心倾听,做到听得进、学得懂;聚焦爱国主义讨论主题,引导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大讨论,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争先恐后发言局面;注重总结提升,及时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专题讨论进行梳理提炼。这种课堂教学为主、主题讨论为辅的教学实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第三,关于课后启程曲。做好诚心诚意的课后交流,让大学生感到教学互动是有热度的。认真梳理教学小结,研判学情效果,针对不足及时跟进调整,通过及时完善教学内容以体现完整性;用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意识将大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到教学方案中,做到教学内容有吸引力;及时跟进和督促学习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互动,不断拉长学习半径,画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讨论的学习同心圆,形成全程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完美链条。

    (作者单位分别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


    上一条:杨赫姣:用劳动精神凝聚最美社会风尚 下一条:史春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安全保障——海上通道非传统安全治理合作法理依据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