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共满洲省委十分渴望在沈辽边界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然而台(安)、辽(中)地区的农村革命工作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未能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反动势力异常强大,东北地区长期处在奉系军阀的统治之下,革命基础薄弱;“九一八事变”之后,奉天及周边地区是日本帝国主义重点经略的区域,管制严密。其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弥漫,东北党组织在宣布抗日的同时,依然将土地革命、阶级斗争、建立苏维埃、武装保卫苏联作为当前革命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无法团结抗日力量中的上层,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奉天地区党组织力量过于薄弱,截至1933 年,全东北“共有党员 2500人, 就民族成份上讲 80%是韩国同志”,即朝鲜族党员,而朝鲜族党员又主要集中在东满和北满。具体到沈辽边界,党员数量太少,影响力有限,很难在辽南义勇军中取得领导地位。1934年6月以后,台辽盘地下党组织停止活动,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将沈辽边界革命工作的重心转向城市。
鞍山工人阶级兴起
1909 年,满铁地质调查所勘探发现鞍山地区铁矿石丰富。1915年5月,日本与北洋政府签订 “二十一条”,攫取了南满铁矿资源的开采特权。1918年,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加快了对东北资源的掠夺,1933年4月,日本将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提升到日满共同国防战略的高度,列入重点基础产业发展计划,原定在朝鲜新义州兴建的“昭和制铁所”也改到鞍山。正如日共《赤旗报》所言,将昭和制钢所设在鞍山,是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战争政策的角度考虑,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来说,它是“武器库满洲”中最重要的东西。新成立的昭和制钢所规模庞大,下设总务部、业务部、经理部、生铁部、炼钢部、化工部、采矿部、动力部、运输部、工务部、研究所、保健部等。鞍山地区的产业工人群体也随之壮大,至1937年,鞍山已经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城市。
昭和制钢所实行严苛的招募管理制度,严密控制所内中国工人。与日满统治下其他工矿产业工人以招募山东、河北籍人员为主的状况不同,昭和制钢所内的下层工人以本地劳工为主。使用本地工人既可以减少工人流动,降低训练成本,同时又能核实工人身份,方便管理。昭和制钢所组织严密,下设许多工厂,工厂下设车间,车间下有班,班设班长,又称伍长,由日本人担任,直接管理中国工人。昭和制铁所是典型殖民地性质的企业,压迫严重,企业内的中日工人工资待遇极不平等,同工种的中日工人工资相差五倍。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侵略当局采取以人换钢的策略,通过延长中国工人的工作时间来增加产量,高强度的劳动及恶劣的工作条件迫使工人逐渐走上反抗的道路。
中共领导下的地下斗争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工人阶级主要诞生在大城市周边及铁路沿线的厂矿之中。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就先后委派罗章龙、邓中夏等赴东北考察、指导工人运动。1927年10月,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成立,随后发布了《满洲工人运动决议案》,决议通过了未来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规划,其中南满地区的工运以奉天、大连以及南满铁路沿线的厂矿工人为主要对象。是时,鞍山钢铁产业规模较小,中国工人较少,还不具备开展工人运动的条件。“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伪当局对大城市及铁路沿线各大厂矿采取了更为严密的管制措施,各级党组织频遭破坏。1932年10月至1934年4月,中共奉天特委接连四次被日伪破获,奉天特委领导下的各支部也趋于停顿状态,奉天周边地区的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共奉天特委难以组织力量到鞍山产业工人中开展工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决定重建东北地区的党组织。1939年初,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东北工作委员会,同时抽调一批东北籍干部组成东北干部训练队,选拔熟悉东北情况的同志深入东北开展工作。延安中央、晋察冀边区及山东地区的党组织先后派出党员深入东北主要城市及厂矿。此时的鞍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钢铁城市,是我党在东北工作的重点目标。回玉泉曾在鞍山制铁所(昭和制钢所前身)当过工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北平市委东北特别支部委派回玉泉返回鞍山,打入昭和制钢所。1942年12月,中共晋察冀北方分局东北工委派韩昌和赴鞍山开展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央指示,在赴东北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由东北工作委员会单线联络,不发生横向联系。回玉泉、韩昌和等人分属不同的上级党组织,因此他们各自独立在昭和制钢所开展地下工作,只与上级单线联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抗战期间东北革命工作之艰难。
按照上级指示,回玉泉、韩昌和等人到达鞍山后秘密发展党组织,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搜集日伪情报,尤其是昭和制钢所各项生产数据以及周边的军事部署,为日后解放鞍山做好准备。地下党还积极到钢铁工人中开展抗日爱国宣传,引导工人通过消极怠工、罢工等方式进行抗争。新成立的鞍山地下党组织很快就与昭和制钢所内的“特殊工人”取得联系。东北地区的“特殊工人”主要由华北地区的被俘的军人及平民组成,经过“训练”后再押解到东北各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1938年前后,昭和制钢所开始使用“特殊工人”,这部分工人主体是被俘的东北军第51军军人和江苏农村及山东沂蒙山区的游击队员,时称鞍马町工程队。鞍马町工程队的“特殊工人”受压迫最深,又大多受过反日爱国教育,组织性、斗争性极强。鞍山地下党联合“特殊工人”内部的共产党员积极领导工人进行反抗斗争,1945年,曾任冀热辽军分区东北地区情报部部长的“特殊工人”崔喜峰以及鞍山地下党王秋源、李实等人领导 “特殊工人”组成鞍山人民保安第一旅,准备迎接八路军解放鞍山。
鞍山是中共在东北经略的重点地区,中共领导下的鞍山工人运动是东北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期间地下党在鞍山重建党组织,广泛团结工人,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报,为我党日后解放鞍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2月,鞍山解放后,钢铁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有力支援了全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