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理念的重要论述

    2020-12-18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理念的重要论述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志荣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以往文化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等问题进行了重要阐述,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把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重大政治原则放在首位、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肩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和合共荣”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四项重大使命等方面。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理念

    党的文化理念源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文化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进行了系列重要阐述,这些重要阐述体现了党在文化理念上的创新与发展,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大会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定位。这个定位表明,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者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定位,既是对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的重要补充,又是党面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考验所做出的重大论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历来将文化与经济、政治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人们就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在此被划分为经济基础、政治的上层建筑和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文化三个部分,社会的发展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大前提下,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就文化建设的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的八次六中全会中有三次聚焦文化建设,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将文化建设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相关党史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定位,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中国整体发展对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党在文化理念上的创新与发展,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契机、注入新动力。

    二、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问题时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放在了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这次大会同意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写入党章,同时明确了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进一步确认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凸显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此直接回应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从更根本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基本方略的大前提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归根到底是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要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文化教育更是首当其冲。而对于中国来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显然更大,因为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所置身的时代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覆盖率的快速提升、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终端的迅速普及对于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教育的载体、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和途径,拓展了教育对象的视角,使文化信息实现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流动,同时也为每一个现实的个体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展现的能动性。但另一方面,它的消极效应也是显著的。对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复杂。文化附着于人口的社会结构,阶层结构的复杂化必然意味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当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个人视野在互联网空间上的无限延展相结合的时候,其可能发生的共振效应是惊人的。多元文化的发展如果缺乏有力的引领必然会失去控制而影响中国意识形态走向、甚至使其偏离正轨,削弱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和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入党的基本方略,要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对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为确保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印度学者巴赫拉根据本国‘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指出,为了使许多民族共同凝聚成为一个民族国家,非常需要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统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共享的‘共同文化’,这是历史中各民族长期共享的社会伦理、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它能够把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各民族联系到同一个政治实体之中,”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这个“共同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灵魂,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国家的发展就失去了依靠力量,民族的复兴伟业就会沦为空谈。

    鉴于文化对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人、乃至对于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教化力、感染力、渗透力、鼓舞力,只有立足于“坚定文化自信”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更坚实、更有力的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的提出,实际上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文化自信,即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认同与肯定,并对这一文化的生命力和前景充满信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认识、真心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是深刻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心理依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不同于文化民族主义,是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四个重大使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社会发展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进行伟大的斗争需要强大的思想武器,以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扫除一切障碍;建设伟大工程必须要继续坚持思想建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支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列国家的活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保持了长期的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国两制”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孕育和发展出的对于民族、对于故土家园、以及对于中华文化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对于“一国两制”的成功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积极的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民族情感的交融,巩固“一个中国原则”这一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些表述,鲜明地指出了文化、文明的交流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以文化、文明的交流促进“和合共荣”,这是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又一重大使命。

    以上四个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理念上的四大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对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对文化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以及文化使命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考量。这些深刻考量是对以往党的文化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将更好地“引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作者简介:

    张志荣:女,汉族,1977年2月生,籍贯为黑龙江省五常县,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海路1#大连海事大学西山二公寓马克思主义学院208;邮编:116026;电话:13909866606;电子信箱:wanderingclouds@126.com


    上一条:“如何做一名卓越的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几点思考 下一条:网络治理创新为战“疫”胜利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