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董仲磊: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同心文化互动关系及共进路径探析

    2019-12-17  点击:[]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心文化; 互动关系; 共进路径;

    作者简介: 董仲磊,男,法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高级经济师。;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及实践研究” (18BDJ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惩防体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应用研究” (16XDJ0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同心’思想的耦合关系及共进路径研究” (3132019252) 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内含于同心文化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需要厚重的历史文脉予以滋养、稳固的多元一体格局予以支撑、平等的发展主体予以实践,也需要归旨的一致指向予以见证。同心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统战文化的时代表达,能够从“历史文脉”“多元一体”“主体平等”“归旨一致”等基本要素中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为涵养同心文化提供丰富的养料。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能够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互动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同心文化的发展演进

    (一)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发展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耦合发展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在统一,相互联系。对“中华民族”的理解,经历了从汉民族的代称到各民族的统称,从单一民族实体到多元一体格局,从文化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过程。而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文章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并逐渐被世人接受和使用。中华民族是一个现代民族的概念,是56个民族的总称,它“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它的生成依托于不同的民族,实践于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实际上,我们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知过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内含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创新成果,是凝聚民族力量、增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奔向“自信”,这是时代使然、发展应然和历史必然,是洗尽铅华后的历史沉淀,核心就是“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它所体现的特色属性包括:一是历史传承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自在”形成的,是团结一致抵御外辱进程中“自觉”发展的,是精诚所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历程中“自信”完善的,并被认可、接受和遵循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西方列强压迫中“站起来”,从改革开放发展中“富起来”,开启了从新时代建设中“强起来”的演进历程,历史传承这一属性内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推进器”。二是结构稳定性。多元一体格局具有优质稳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特色。“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4]“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稳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天优势,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压舱石”。三是主体平等性。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4]平等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先决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加速器”。四是归旨一致性。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有着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发展基础和共同命运前途,这是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共同的前进方向。各民族一致的奋斗追求、一致的努力方向、一致的梦想追逐,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团结的凝聚力。归旨一致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源”。

    (二)从同心到同心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是一个任凭灾难和困厄都打不散、冲不垮的民族,根源就在于各民族能够同心。“同心就是共同的心愿、相同的心思,这是人类所固有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6]它体现的是困难时候的帮助、失意时候的坚守、成功时候的提醒。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思想上信念相同、方向上团结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和联合不同政治力量,组成了统一战线,并以独特的方式创造、积累和丰富文化资源,形成了同心文化。同心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于同心主体团结协作的实践活动,遵循了文化与民族、文化与国家的认同,引领了各族人民广泛参与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命中,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这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统战工作思想的战略部署,是创新同心文化丰富内涵,坚持、发展和滋养同心文化的定向指南针。同心文化核心内涵,就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各阶层民众、海外华侨以及宗教界人士在内的同心主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7]基于核心内涵基础上,同心文化彰显出了不同的演进特点:一是历史延续性。同心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种文化的内部熏陶和外部实践,为同心文化永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养料和动力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挺过来、走过来”的重要力量。二是发展和谐性。“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8]这种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体现在资源整合中和谐,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和凝聚共识的能力,确保各种政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体现在价值取向中和谐,“和而不同”得到崭新诠释,在合作中彰显包容精神,在和谐中实现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转换。三是特质包容性。包容性根植于“同”与“异”的辩证关系中,即坚持同一性、区别差异性、把握联系性,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指数提高,各族人民诉求更加多元,客观上要求合作共事必须坚持包容性,平等对待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科学地、稳妥地处理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9],这种包容性强优势,有利于凝聚共识、增强合力、扩大参与。四是追求一致性。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必须坚持凝聚思想政治共识,坚持求同存异,依据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各有侧重,积极发挥功能优势,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目标任务,化异为同,凝聚力量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和应对内部发展变化。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同心文化的互动关系

    同心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里相通、相辅相成。两者都依托文化的厚重底蕴,都遵循认同、合作的相同逻辑,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的关系。同心文化滋养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离不开同心文化。滋养同心文化,核心是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增进“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聚焦“知行合一”,两者承载的共同属性是历史性、稳定性、平等性和一致性,这种高度契合的属性就要求进一步增进彼此的互动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厚重历史文脉,契合了同心文化逻辑演进的延续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化传承之脉。从历史演进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经千余年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到百余年进程中形成的自觉“民族整体”,再到新时代铸就的自信“民族一体”,历史演绎一脉相承,赓续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同心文化作为统战文化的时代表达,遵循中华文化不间断传承历史轨迹,在实践发展中始终秉承历史发展文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者生存”有益养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绘就了真诚合作、鲜活实践的同心圆,符合发展需要、顺应历史进程。从“历史性”这一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源、有根、有生命,是历史发展和文明延续的产物,符合中华文化不间断发展的内在意蕴,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同心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同心主体的伟大实践,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现,体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归属感。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多元一体格局,契合了同心文化和谐共生的目标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56个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与成员的关系,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联系。在这个稳固和谐的大家庭中,彼此尊重差异,充分认同交往交流交融是休戚与共的历史主脉,是促进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根本方法。中华民族这种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推动了各民族在交流共享发展中凝练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各民族交流、构筑美丽家园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心文化的发展,始终遵循和谐共生基本原则,提倡包容性、尊重差异性,运用平等协商、和谐发展的方式处理同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拉长包容的半径,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如此之近,唯有联合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咬住目标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跨过荆棘和挫折,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勇前行。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民族平等相处,契合了同心文化包容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10],“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风雨洗礼,形成了共同的存在根基、共同的奋斗指向、共同的美丽家园,但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同心主体也有各自的发展诉求。因此,客观上要求在照顾整体利益同时,也要公平公正处理个体利益诉求。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内在要求,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了妥善处理各个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能力。同心文化不仅倡导同心主体包容性发展,而且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时俱进,它能够运用最广泛、最充分、最直接的方式倾听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不断拓宽多种形式的诉求渠道,让不同主体理性表达诉求,通过平等包容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密切了党与各同心主体的关系。同心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强、社会面广、吸纳性高”的优势,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文化载体,起到重要的推动、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契合了同心文化不忘初心的内在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价值,涵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雄伟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为了这个奋斗目标,我们一直在前进的路上。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己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历经苦难辉煌,不忘奋斗初心、牢记肩头使命,用实际行动砥砺前行,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意味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合作初心、牢记奋斗使命,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正是同心文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不竭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滋养同心文化的共进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涵养同心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伟大”“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方向、大智慧、大战略”[11]的内生动力和题中应有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汲取同心文化养分,涵养同心文化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互动互进,共同服务于“四个伟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总方略、全局工作总框架、谋划事业总坐标、推进工作总抓手之中。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同心文化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一)适应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持续涵养同心文化丰富意蕴

    作为统战文化时代表达,同心文化独特属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它能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选择。同心文化强调同心主体的思想共识、目标一致、行动协同,通过思想、目标、行动“三位一体”结构重塑,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指向,形成合力加速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同心文化这种优势最终聚焦在丰富意蕴涵养上。

    一是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夯实涵养同心文化的基础。一方面,不忘为民初心,共同砥砺前行。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坚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的执政理念,坚持我们“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13]的生存之本,牢记奋斗的宗旨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应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把个人境遇同民族命运、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另一方面,牢记担负使命,勇于做筑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要牢记肩负使命,勇于担责负重,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理念、长远眼光、务实作风谋划事业;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问题,攻坚克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对于各族人民而言,要有“仰望星空”的胸襟,“脚踏实地”的办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闯劲;要志存高远,胸怀祖国、胸怀人民,坚定“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信念;要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传播者,在筑梦中,坚如磐石凝聚思想共识、彰显人生价值。

    二是坚持目标上同心同向,铸牢涵养同心文化的根本。一方面,坚定前行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4]“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5]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决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伟大战略;要谋定而后动,短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目标圆梦民族复兴。另一方面,承接历史担当,敢于做追梦者。“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6]要提升党内治理有效性,促进党际治理协调性,推动政党治理互动性,夯实政党治理根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步跟进,“关键少数”管理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两手抓。要坚守政党合法性和公信力,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在追梦中,始终如一不松劲、不懈怠。[17]

    三是坚持行动上同心同行,抓住涵养同心文化的关键。一方面,凝聚伟大合力,实现宏伟蓝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宏伟蓝图已然绘就,关键还在于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18],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昂首前进。要坚持以共同目标为行动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围绕宏伟蓝图,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要坚持以制度规范为行动保障,敬畏制度,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坚守底线、不踩红线,持续不断完善行动程序、创新行动载体。要坚持以提高工作效能为行动要求,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坚持多配合多协作,求大同存小异。另一方面,勇挑责任使命,善于做圆梦者。圆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要有奋斗意识和奉献精神,站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肩负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要内外兼修,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外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在学习中提高才干,在实践中增长本领。在圆梦中,一往无前不辱使命、不负厚望。

    (二)遵循新时代滋养同心文化的历史文脉,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我们要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依托同心文化的属性特征和同心主体的实践优势,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聚焦“知行合一”,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一是增进“五个认同”,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五个认同”,它是多民族国家的生命线,是聚合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生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第一,强化对伟大祖国认同。深刻认识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第二,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对56个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以及两者关系的认知。第三,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各民族人民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第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不断巩固和发展好各族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局面。第五,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扎根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深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21]

    二是坚定“四个自信”,守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是“四个自信”,它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坚持“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2]的科学性,这是实现民族复兴、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保障;坚持中华文化历史自豪感,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发展的根和源。第二,牢固树立法治理思想,坚决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治理法治化。严厉打击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三股势力”,坚决反对影响民族团结的“两个主义”,杜绝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行为。第三,认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树立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三个离不开”意识,“不断深化思想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强基固本、争取人心,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23]。

    三是聚焦“知行合一”,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知行合一”,它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一方面,要坚持学思用相贯通。全面系统梳理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2015年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另一方面,要坚持知信行相统一。“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4]“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5]要在“知”上下笨功夫,提高思想理论修养,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信”上下苦功夫,擦亮明辨是非眼睛,在常思常念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要忘记奋斗初心使命。在“行”上下硬功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常干实干中历练磨砺,不要忘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 (01) .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4.

    [3]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 2015-08-26 (01) .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4-09-30 (01) .

    [5]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3-20 (01) .

    [6]任钢建, 等.同心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

    [7]董仲磊.我国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及实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7:17.

    [8]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 2014-10-16 (01) .

    [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 2013 (1) :6.

    [10] 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5-10-01 (01) .

    [11]何忠国, 兰文飞, 林珊珊.进入新时代承担新使命——中央党校学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访谈之一[N].学习时报, 2017-11-08 (05) .

    [1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0-30 (01) .

    [13]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N].人民日报, 2019-06-01 (01) .

    [1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39.

    [1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09 (01) .

    [16]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 2012-11-16 (04) .

    [17]魏晓文, 董仲磊.现代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互动关系及共进路径探析[J].理论探讨, 2015 (5) :18.

    [18] 孙来斌.深刻把握“三个意味着”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 2017-09-20 (07) .

    [19]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01) .

    [20] 丁薛祥.习近平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N].人民日报, 2018-10-21 (01) .

    [21] 巴特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J].求是.2018 (13) :31.

    [22]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4-08-23 (01) .

    [23]陈玮, 鄂崇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藏思想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18 (1) :8.

    [24]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8-06-24 (01) .

    [25]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6-11-12 (01) .

    上一条:何苗—疫情宣传片 下一条:吴云志&姜永全: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