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读书思想的三重纬度
(吴云志 于洋)
摘要:
[目的/意义] 深入探究和学习习近平的读书思想,把握其与读书相关的思想精髓与思想价值,进而影响和推动阅读型、学习型、书香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方法/过程] 根据习近平关于读书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其自身长期不辍的读书经历,以人们普遍关注的关于读书的3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为纬度,系统研究和阐释习近平读书思想。
[结果/结论]习近平读书思想的分析与把握,对指导全民读书活动的开展以及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等引据用典,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通过博览群书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智慧的重要源头。长期的读书生活让习近平把读书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深植入内心,进而以自身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深刻的读书思想影响和激励广大人民,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价值且实用的读书观。他的阅读思想、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对于我们建设阅读型、学习型、书香型社会,对于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对于读者形成良好的读书观和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1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与意义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这样强调。他认为,通过读书我们能够获悉知识、获取智慧、获得本领。习近平多次围绕读书学习问题发表讲话,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肯读书善学习才能上进,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坚定理想信念,滋养浩然之气,得到智慧启发,保持思想活力。
1.1读书能够使人“坚定理想信念”
拥有科学且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而读书则是获取这一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少年下乡的习近平通过对书中文字持之以恒地阅读,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从而得以领略由书给他带来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文明的风采。少年时期正是三观初立之时,七年如一日地勤奋读书让习近平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也系好了他“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这个阶段也对于他的整个成长、成熟和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成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有效方法,也可以成为提高素养、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更可以成为坚定理想信念、振奋民族精神的必要手段。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通过阅读那些富有“正能量”的书籍,才能始终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伯的前讲方向,从而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通过对优秀书籍的大量阅读、比较和思考,我们学会了理性地认识世界、科学地分析问题,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1.2读书能够使人“滋养浩然正气”
腹有好书则“气自华”,行随万卷则至“万里路”。读书是一种利于我们修身养性、滋养正气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习近平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发表的《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提到过,我们国家自古以来便注重读书,讲究多读书以修身,讲究多读书以明德。治天下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习近平始终坚信,无论是治己、治心乃至治天下,读书都能够使人进退自若、清心静气,亦能够让人心安存德、躁后能静,最终方能净化灵魂,为我们开辟出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
追溯至习近平农村插队的那段时期,他就把“读书修身”定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称“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中央党校采访组采访原梁家河村民武晖,谈到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看书学习的事情,武晖说:‘“近平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读书也带给近平无限的力量”。透过书中激扬的文字,习近平看到了书里展现的广阔世界,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增长了见识,变得更坚强、更富有正气。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七年的知青岁月从未被他虚度和荒废,反倒正是那段时期为习近平的所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博古通今的深厚知识储备和指点江山的雄谋伟略都让习近平一步一步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成为一个大国的领袖。读书为“浩然正气”提供肥沃的“土壤”,使其在阅读者心中蔓延扎根,茁壮成长。因此,无论是读书抑或研史,都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知和精神,提升能力和水平。
1.3读书能够使人“得到智慧启发”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承载体,它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辉煌。世上唯有读书好,通过阅读图书去学习和感悟其传递给我们的知识,再用知识来武装心灵,用知识去启发智慧。习近平在与希腊萨马拉斯总理会谈时曾提到过,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许多有关希腊哲人和伟人的书籍。他称赞希腊和东方文明一样,充满着智慧,闪耀着光芒,启迪着世人。
笛卡尔曾有言:“读杰出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促膝交谈。”想要直接与伟人沟通不容易,但读书却提供给我们一种同伟人交流沟通的方式。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智者交流谈话,可以同先贤探讨争论。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优秀的书籍蕴含了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思想。能读懂杰出的书籍,必然思想和作者处于同一个轨道上,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到书中的真谛,置自身于那时那地,体悟作者当时心境和思想。同样,读书亦能够激发我们自身迸发思想的火花,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史书典籍和文化经典都是先贤今人智慧浓缩的产物,通过对优秀书籍的广泛阅读,我们便能够思接千古、领略文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1.4读书能够使人“保持思想活力”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书籍作为一种精神食粮,虽不能饱腹但可调遣心灵,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亦可收获幸福和满足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虽不能延长自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挖掘思想的深度。
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眼中的习近平,是眼睛中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伟大领导者。布里廖夫认为,习近平无论在各种场合下的访谈、在各大会议上的讲话,还是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他独具魅力又个性鲜明的“习式风格”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习近平善于运用古籍名句,常常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字字珠玑,体现执政者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句句明智,彰显共产党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究其语言魅力之原因,还不外乎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大量阅读和学习后,去糟取精的扬弃。溯梁家河插队那段艰苦时期起,习近平便始终通过读书来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充实自我、活跃思想。习近平认为,加强读书学习,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够加强知识武装,才能够跟上形势的发展而不落伍。通过读书才能够“学新知新”,我们自身的本领才能够不断增强,我们的思想才能够保持活力、与时俱进。
2怎样读书:读书的方法和境界
读书要有针对性地读而非跟风阅读,要有选择性地读而非盲目阅读。对此习近平强调,读书要有目标和恒心,要在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讲究方法和技巧。通过读书来不断地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实现自我超越。
2.1读书要用“巧劲”
“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读书从客观上来讲,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无意识地通篇去浏览不能称之为读书,充其量能被称为搜集信息,查找文献。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要学会博观而约取地去“巧读”书籍。对于重要的、意义非凡的书籍要细读和精读,而对于其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书籍则需要选读和粗略地泛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和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从而获得认知的过程。同样的,思考的基础也需要通过读书来铸造,可谓是“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读书不能只停留于“读”上,真正的“巧读”是要求读者带着问题和善于思考的头脑去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而非将作者传达之意不分好坏、无论精糟的全盘接收。坚持阅读与思考的有机统一,阅读和思考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另外,除却符合逻辑、符合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以外的好书,难免会有些动摇我们理想信念的“毒书”、传播不良信息的“垃圾书”。而这个时候则要求我们懂得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被蒙蔽双眼,不能丧失最基本的判
断力,不能迷失自己前行的方向,不能让有害的信息侵蚀我们的头脑和心灵。
“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图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翻书容易,读书难;读书容易,解书难。读书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易至难的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断不能容易视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初读书往往是愈读愈厚,最后读书常常要愈读愈薄。“厚读”就是要将书本“吃透”,要将书中所有疑问的地方读懂弄通,不能带着疑惑和不解糊里糊涂地一读而过。而“薄读”则是要求我们在温故的同时,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最终把精彩刻入脑海,把精髓汇入心田。也就是要将你所读到的知识、理论、方法,结合你所历经的实践和你所掌握的知识积累进行合理转化和运用,从而变成自己的智慧。“记事者必提其要,篆言者必钩其玄”,这是在说对于那些记事性典籍,阅读时要提纲挚领;对于那些理论性书籍,阅读时则要深究要义,抓住精髓“提要钩玄”之法也教导我们读书忌讳不求甚解,要有如“钉钉子”般去钻研不懂之处,去捕捉书中实质,掌握书中精髓,弄清搞懂之后方能继续阅读。
2.2读书要有“三个劲头”
谈到读书之法,自然不可缺少习近平提出的读书要有的“三个劲头”。
(1)发扬第一个“劲头”——挤劲。“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近平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那时候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近平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晚上看书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热情”。放羊锄地,田间地头,习近平总是抓紧一切休息间隙,从《新华字典》开始逐字逐句,积沙成塔、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即使再艰辛繁重的劳动,也未曾阻挡习近平对读书的追求。古人挤时间读书有谓之“三上之功”,就寝前、乘坐交通工具时、如厕时的零星片刻时间都可以挤出来读书诵典。而今人想要读书可挤出时间的方式又岂止“三上”?无论是地铁上还是飞机上,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下班休闲,我们可以将零碎的时间都运用起来,争取日有所读,日有所获。
(2)发扬第二个“劲头”——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习近平提出,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他认为,只要下到一定的功夫,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习近平“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中,常以一本书为主,反复读、仔细品。遇到书中不懂的内容,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作为佐证都找来对照读、比较读,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知识,仔细钻研直至研究透彻。读书要去钻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去彻底琢磨清楚。读书要不局限于表面,从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去分析和探寻,注重对比。要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扎到深处去汲取深藏于书中的精神清流。
(3)发扬第三个“劲头”——韧劲。插队时期的习近平,在同龄的孩子都跑出去玩耍,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还能够塌下心来持之以恒、矢志不移地阅读和思考。这是他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体现,更是他定力和毅力的体现。习近平提出应该坚持活到老、读到老、学到老。读书贵在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要坚韧地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提高思维深度,抵御肤浅,唤醒坚韧的意志力。“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青年时期,充分利用时间去阅读能够对成长产生影响和益处的书籍,养成不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年时期,要结合已有的阅历经验,拓展阅读的广度深度,分辨精华糟粕,辩证地读书,奠定牢固的学问基础;而到了年迈时期,就要克服内外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动力,能够做到旧书新读,温故而知新、百读不厌,可以为师矣。
2.3读书要有“三种境界”
习近平还曾提到读书学习应该有的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调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读书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面对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寂寥,任何环境下的习近平都能够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而静心通读苦读。正是这份“耐力”带领着习近平从梁家河的黄土高坡一路走向一个大国的领袖。习近平是真正地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和态度、一种责任和精神追求。这种像三餐一般不可或缺的读书习惯,使读书和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与生活方式相互促进。
读书要“衣带渐宽终不悔”。怀揣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志和“望尽天涯路”的追求,纵然“人憔悴”“人消瘦”也甘心情愿地坚持读书学习。‘“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一个人如若能够终其一生与书为友,同书相伴,必早已把“读书”碾碎揉匀进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习近平认为,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
读书要“众里寻他千百度”。习近平始终奉行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理念,付出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领悟真谛。习近平强调,读书应当勤学善思,先从读书到思考,再从研究到实践。“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读书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读以致用、学以致用。
3读什么书:书目与内容的选择
书海茫茫,精华糟粕良葵不齐。古今中外各类经典卷铁浩如繁星,难以尽数阅读。所谓是读人读大师,读书读经典。面对一众图书,吾生有涯知无涯,因此选择读什么书显得尤为重要。在谈到读书的范围选择上,习近平提出了“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这一独到的见解。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有限的精力让我们无法做到真正地遍览群书以及精研每本书的精髓。不仅要对文化经典进行诵读,还可以选择与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个人具有兴趣爱好的书籍来进行阅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出最佳的书籍来阅读。
3.1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众所周知,马克思列宁(简称马列)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习近平在知青时期便反复阅读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充分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养料。由陕北知青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从梁家河窑洞灯光下读书,到中南海办公室中的累累藏书,四十多年来习近平的书单中,马克思经典著作始终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在他看来“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他热爱读马列,对马列著作版本沿革如数家珍;他热爱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下大力气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贯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习近平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了方法,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为习近平治军治国的政治智慧奠定了基础。参加工作以后的习近平仍坚持阅读马列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优秀成果,坚持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读马列、学毛著。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正确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唯有熟练掌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地带领人民走正确的道路,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乃至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规律。
3.2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华丽的瑰宝。在谈及中华传统文化时,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通过学习和把握其中的精华之处,传承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习近平在出访他国时提到,他还读过诸如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等非常多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还回这本书”。正是因为习近平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才不惜徒步走30里的路去借一本《孵士德》。30里去路较之于借书人对书的巨大渴望来说,不过是寥寥之距;30里回路较之于借书人对书的无限珍惜来说,不过是区区之远。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思维和视野,通过文字再现辉煌抑或破败,让我们可以透过字里行间去感受“那时”“那地”“那景色”。汲取古今中外各类的书籍中所彰显出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这不仅是涵养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更加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之法。
3.3读哲学和历史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通过对哲学和历史的阅读,能够不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层次和精神境界。
读哲学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党性修养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习近平阅读过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为主的书籍,下功夫研究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有着精妙的见解。他强调,要切切实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习近平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个有着发达的自然科学、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他也强调,坚持相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个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滋养,学会用其去武装头脑,用其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发展着的实践工作。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读历史可以明理增德,开阔人生视野、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学一些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中外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他认为,读历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形成和发展,盛衰和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古人知识、经验和知识的总汇。因此要修好“历史”这门“必修课”。习近平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曾认真研读过《中世纪史》《史记选》《后汉书选》等等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关的历史著作。而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也都是习近平潜心研究的内容。他指出,知古方能鉴今,历史能够启迪智慧,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要加强对历史的阅读和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正如习近平所言“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过光明的未来”。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国内外现状,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历史智慧去认清趋势,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把握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3.4读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书籍
“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诛、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习近平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各行各业各领域的知识总量都在呈几何级数不断地丰富和充盈。他强调,想要克服知识匮乏问题就要多读一些包括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国际和信息网络等与自身研究相关、与自身岗位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书籍。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不仅自己购买了相关技术书籍,还亲自带队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最终让梁家河用上了沼气发电。唯有通过阅读这些新理论和新技能的书籍,才能多方位地积累不同种类的知识。如此才有利于我们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我们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读书是“流清”和“影直”之本。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对于“读书”的推崇,已经在中华民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亘古绵延了几千年。习近平将读书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读书可以强心养性,可以图强增威,可以防腐生廉。读书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读书不单单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他要求我们“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长期的读书生活让习近平的读书思想和观念不断地清晰,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充分彰显出其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提出了‘开展全面阅读活动’的战略部署。‘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已经连续三年被写进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习近平以他丰富且深刻的读书思想为我们开展各项读书活动导航领路,对读书的大肆倡导则更加有利于我们大踏步地推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关于读书的活动进程。“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阅读者或者是潜在阅读者,都应端正阅读态度,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阅读技能,投身到阅读活动中去,以身作则,积极向周围人群传递阅读的价值和喜悦,推荐阅读书目,影响和带动他人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自发投身阅读”。号召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到读书生活中,指导每个人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无疑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
吴云志,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大连市人生哲学研究会会长(2018)、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2018)。
于洋,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